研究對我而言是一場漫長而具有挑戰性、卻又令人興奮的旅程。我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無線個人區域網(WPAN)和無線局域網(WLAN)技術上。我們將我們的貢獻歸納為三大類:與藍牙相關的問題、針對基於IEEE 802.11的無線網格網路的資源規劃和路由協議,以及對底層鏈路/物理層參數對整體系統性能的影響進行特徵化。以下簡要概述這三個研究任務及其相應的結果。
研究重點 I:
藍芽相關問題分析及協定設計
首先,為了解決藍牙中的master polling problem,我們為藍牙極微網(piconet)中的 ACL 連接提出了一個有效的模式匹配輪詢(Pattern Matching Polling, PMP)策略。 對於每個主從對(master-slave pair),透過估計雙方的資料包到達率,主設備明智地選擇可以最好地利用網路頻寬的輪詢模式。 然後,主設備根據所選模式,在適當的時隙(time slot)以適當的資料包類型輪詢從設備。 作為回報,從機也以正確的資料包類型回應。 最終目標是減少 NULL 封包和未填充有效負載的數量,從而提高頻寬效率。 PMP策略很好地解決了上下行流量不對稱的問題,充分利用了藍牙的各種封包類型。 PMP 的另一個優點是它的簡單性—K=3 或 4 的模式長度已經可以很好地執行。 模擬實驗證實,與其他輪詢方法相比,所提出的 PMP 策略以適度的資料包延遲為代價提高了頻寬效率和網路吞吐量。 在我們目前的討論中,僅考慮 DH1/3/5。 為了包括 DM1/3/5,我們建議估計資料包錯誤機率。 當機率低於閾值時,我們將採用DH1/3/5; 否則,我們將切換到DM1/3/5,輪詢模式的推導類似。
其次,在未經許可的2.4GHz ISM頻段上運行的藍牙微微網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其他極微網的干擾問題。 由於具有特殊的通道模型和資料包格式,如何預測多極微網環境中的資料包衝突效應是一個研究問題。 一些早期的研究中有探討過這個問題,但結果仍然非常有限,因為通常假設分組的長度是均勻的,並且假設每個極微網的時隙被分組完全佔用。 這些假設已在我們的分析模型中成功刪除。 此外,我們進一步擴展模型以考慮藍牙基頻中的跳頻保護時間效應。 我們所獲得的結果將提供一種更好的方法來估計多極微網環境中的網路效能。
第三,即時通訊作為殺手級應用之一,已成為資料網路中點對點通訊的簡單而有效率的工具。 在電話網路中,短訊息服務也越來越受歡迎。 然而,這種服務通常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並由相當簡單的事件觸發(例如按下「發送」按鈕或預先安排稍後的傳輸)。 一個有希望的方向是透過來自物理世界的環境資訊觸發即時訊息。 有鑑於此,本研究提出透過蜂巢狀和感測器整合網路建立事件驅動的訊息傳遞服務。 我們設計了一個系統原型,採用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SM)作為蜂巢網絡,藍牙技術作為感測器網路。 後者是實現具有位置感測功能的藍牙監控網絡,部署在辦公大樓區域內。 雖然可以使用其他技術,但 GSM 和藍牙是電話和數據網路中的兩種主要技術。 因此,考慮到許多手機已經支援藍牙功能,所提議的技術立即可行。 透過這種組合,我們展示了一個訪客系統 (VS),它為到達辦公室的訪客提供了多種有吸引力的功能/服務。 VS 中的消息服務由預先配置的事件驅動,這些事件可以從藍牙監控網路收集。 簡單的事件可能是一個人進入/離開一個空間,而複雜的事件可能是VS中涉及多個使用者和多個位置的複合邏輯語言。 我們相信所提出的系統證明了跨網路應用程式和服務的潛力。 此外,所提出的體系結構採用模組化方法,根據功能將系統劃分為多個子系統。 合理調度作業是未來延伸和進一步增值服務的關鍵。 報告中包含系統架構和實作細節。 並提出了性能分析來模擬藍牙感測器網路的檢測延遲。
研究重點 II:
基於 IEEE 802.11 的無線網狀網路的資源規劃與路由協定
鑑於單跳 (single-hop) WLAN場景固有的覆蓋限制和高部署成本(由於每個接入點後面的可用有線骨幹網的要求而產生),在過去的十年中,無線協作多跳自組織網路 (wireless cooperative multi-hop ad hoc networking) 已經受到關注並被認為是一種有前途的營運架構。 根據定義,無線自組織網路被視為無線主機的集合,它們協作建立通信,不使用固定基礎設施或集中管理。 新興的無線網狀網路(wireless mesh network, WMN)是無線自組織網路的變異,為最後一哩無線網路存取解決方案而提出。 對 WMN 的興趣確實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並引發了大量協定設計、實施和部署的研究活動。 然而,許多與性能相關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過多的資料包遺失、不可預測的通道行為、無法找到穩定和高吞吐量的路徑以及由於流內(intra-flow)和流間(inter-flow)干擾而導致的吞吐量下降是最常被提及但尚未得到充分探討的問題。
我們觀察到,多無線電、多模式、多通道及多速率(Multi-radio Multi-mode Multi-channel Multi-rate, M4)無線網狀網路中的聯合資源規劃和路由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 我們的方法是基於線性規劃方法。 利用著名的 IEEE 802.11 通道競爭模型,我們計算了每個節點中應配備的無線電模組的接近最佳數量以及應與每個介面綁定的通道。 我們設計了兩種資源管理和通道分配演算法:遞減介面管理(Decremental Interface Management, DIM)和增量介面管理(Incremental Interface Management, IIM)。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在網路拓撲(連接狀態)、可用資源和用戶流量需求的限制下,最大化進出網狀網路的網際網路閘道的流量。 我們的貢獻總結如下。
我們的方法不是只考慮單一因素,而是考慮了無線通訊的所有實際特徵,包括可用的非重疊無線電通道和相鄰網格節點之間的干擾因素。
✓ 根據使用者的流量需求、可用的硬體/無線電模組和網關容量將資源分配給網狀節點。 我們允許節點有不同數量的無線電介面。 不僅解決相關的多通道問題,我們還提供了考慮優化網路系統的明智分配部署成本的指南。 據我們所知,這可能是第一個解決無線網狀網路資源規劃問題的研究。
✓ 為了能夠透過同一網狀主機的不同無線電模組同時傳入/傳出流量,我們建議執行多路徑封包轉送(資料流分割),以進一步利用多個無線電收發器的優勢。
我們的網狀網路架構、用於網路最佳化的線性規劃模型、兩種資源管理和通道分配演算法以及多路徑資料包轉送策略在相關研究領域是全新的。 已經進行了詳細的數值驗證,並在各種網路設定中進行了廣泛的模擬實驗以驗證效能。
研究重點 III:
表徵底層連結/實體層參數對整體系統性能的影響
我們採用自下而上的連結層(link-layer)方法,並解決了有助於更好地定義/表徵無線連結及其對高層協定設計和最佳化的影響的問題。 我們希望 (i) 了解無線鏈路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受到 PHY/MAC 屬性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ii) 描述無線連結的行為特徵,使其能夠接受嚴格的分析和分析。推理,以及(iii) 識別MAC/PHY 層中的控制旋鈕(control knobs),透過這些控制旋鈕可以優化網路容量。
在基於 CSMA/CA 的多跳(multi-hop)、多速率無線網路中,可以透過調整載波偵聽閾值 Tcs 以減少載波偵聽範圍 dcs 來增加空間復用。 雖然減少 dcs 可以實現更多並發傳輸,但傳輸品質會受到 dcs 之外並發傳輸造成的累積干擾增加的影響。 導致傳輸可以維持的資料速率可能會降低。 因此,如何平衡空間復用和傳輸品質(以及可持續的數據速率)的相互作用以實現高網路容量是一個重要問題。 我們透過擴展 Cali 模型並設計一個分析模型來研究這個問題,該模型描述單通道、多速率、多跳無線網路中受 IEEE 802.11 DCF 管轄的傳輸活動。 系統吞吐量是根據 Tcs、SINR、β 和其他 PHY/MAC 系統參數得出的。 我們透過調整 Tcs 來合併不同空間重用程度的影響。 基於物理無線電傳播模型,我們從理論上估計了同時傳輸造成的潛在累積干擾以及相應的 SINR。 對於給定的 SINR 值,我們然後確定傳輸可以維持的適當資料速率。 據我們所知,這可能是第一個考慮在統一框架中聯合調整 PHY 特性(傳輸功率和數據速率)和 MAC 參數(爭用退避計時器(contention backoff timer))以優化整體網路吞吐量的研究。 分析結果表明,系統吞吐量不是 Tcs 的單調遞增/遞減函數,而是呈現出可以對 Tcs 進行多種可能選擇的過渡點。 另外,透過適當選擇退避定時器值可以進一步提高網路容量。
IEEE 802.11 無線網路在實體層支援多種連結速率。 每個連結速率都與成功解碼接收到的資料包所需的特定訊號干擾雜訊比 (SINR) 閾值相關聯。 假設存在恆定雜訊且不存在功率調整策略,顯然SINR僅受累積干擾功率位準I的影響。選擇適當的連結速率來傳送/重傳分組的方法通常稱為連結自適應機制。 傳統的連結自適應方法嘗試在傳輸失敗時(可能是由於SINR 的分母I 增加)降低傳輸速率(因此需要較低的SINR 閾值),而在成功傳輸時提高傳輸速率(因此需要更高的SINR閾值)。可能是由於 SINR 的分母 I 減小)。 累積干擾功率電平I在某種意義上指示介質擁塞狀態。 在 802.11 中,當傳輸失敗時,DCF 執行二進位指數退避機制來阻止通道存取嘗試,希望減少擁塞。 當應用傳統的連結自適應時,速率降低和二進制退避都代表對該無線連結的雙重懲罰,這可能導致過於保守的傳輸嘗試。 另一方面,一旦傳輸成功,802.11 DCF 會將退避競爭視窗重設為最小值,以鼓勵通道存取嘗試。 同時,傳統的連結自適應也可能決定增加資料速率,從而導致過度激進的傳輸嘗試。 我們觀察到,由於單獨考慮這兩個參數,連結速率和退避機制之間的不正確交互作用會損害 802.11 系統效能。 本研究中,我們建議首先考慮是否已達到適當的退避視窗來執行連結自適應,而不是獨立處理這兩個參數。 具體地說,如果可以透過對傳輸施加更大的退避視窗來降低中等擁塞水平I,則在可以維持SINR的情況下,可能不需要降低連結速率。 相反地,如果 I 中存在可以容忍的額外干擾,則可以使用較小的退避視窗來鼓勵更多的傳輸活動,同時保持所需的 SINR。 特別是,設計了連結速率和退避競爭視窗的聯合自適應(joint Adaptation of link Rate and backoff Contention window),縮寫為ARC。 我們的 ARC 協定首先根據 Cal’i 的近似方法估計最佳競爭視窗 (optimal contention window, optCW)。 傳輸成功(失敗)時,應將目前競爭視窗大小 cwp 與 optCW 進行比較。 如果 cwp > optCW (cwp < optCW),則減少(增加)cwp 以執行更積極(保守)的傳輸嘗試,同時保持連結速率 R 不變。 否則,R 將升級(降低)到下一個更高(更低)的速率。 ARC 的一大優點是能夠智慧地維護連結穩定性,避免不必要的速率波動。 模擬結果表明,所提出的 ARC 協定優於幾種傳統的連結自適應機制。 我們也提出了 ARC 操作的分析馬可夫鏈(Markov chain)模型以進行效能驗證。
研究計畫
- Towards an AI-enabled Smart Robotic Network to Realize Automated Contactless Meal Takeout Services in Large-scale Food Courts: Theoretical Model, Heuristic Batching Strategy and System Implementation (朝向 AI 輔助智慧型機器人網路之自動化免接觸外帶取餐服務應用於大規模美食廣場: 理論模型, 啟發式分批策略, 及系統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24.08 ~ 2026.07 國科會
- Universal Core Platform and Vision Enhancement based on AVIoT (人工智慧視覺物聯網架構下整合式核心平台與視覺強化) 林亭佑 共同主持人 2021.08 ~ 2024.07 國科會
- 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 - 基於 M2M 聯網之核心技術與應用開發 (3/3) 林亭佑 共同主持人 2019.10 ~ 2020.09 科技部
- 多機器人感測網路佈署之路徑排程機制設計及系統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19.08 ~ 2020.07 科技部
- 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 - 基於 M2M 聯網之核心技術與應用開發 (2/3) 林亭佑 共同主持人 2018.10 ~ 2019.09 科技部
- 多機器人感測網路佈署之路徑排程機制設計及系統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18.08 ~ 2019.07 科技部
- 運用於社群互動應用之穿戴式裝置與平台 林亭佑 主持人 2018.01 ~ 2018.07 科技部
- 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 - 基於 M2M 聯網之核心技術與應用開發 (1/3) 林亭佑 共同主持人 2017.10 ~ 2018.11 科技部
- 交大/台達電 雲端系統學程規劃與研究計畫 (第三期) 林亭佑 分項主持人 2016.09 ~ 2017.08 台達電 (Delta)
- 載波偵測無線網路之漸層式傳輸功率控制及繞徑協定:參數分析, 演算法設計, 及系統實作 (延續計畫) 林亭佑 主持人 2016.08 ~ 2017.07 科技部
- 載波偵測無線網路之漸層式傳輸功率控制及繞徑協定: 參數分析, 演算法設計, 及系統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15.08 ~ 2016.07 科技部
- 交大/台達電 雲端系統學程規劃與研究計畫 (第二期) 林亭佑 分項主持人 2015.04 ~ 2016.03 台達電 (Delta)
- 應用基因演算法優化多介面無線網狀網路 林亭佑 主持人 2014.08 ~ 2015.07 科技部
- 交大/台達電 雲端系統學程規劃與研究計畫 (第一期) 林亭佑 分項主持人 2014.01 ~ 2014.12 台達電 (Delta)
- 應用基因演算法優化多介面無線網狀網路 林亭佑 主持人 2013.08 ~ 2014.07 國科會
- 智慧型居家之覆蓋率感知傳測器自動化網路佈署協定設計與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13.01 ~ 2013.07 國科會
- 智慧型居家之覆蓋率感知傳測器自動化網路佈署協定設計與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12.04 ~ 2012.08 國科會
- 友訊交大聯合研發中心智慧與安全家庭 -家用網路及智慧裝置 D-link NCTU Joint Research Center Smart and Secure Home - Home Network and Smart Devices 林亭佑 2011.08 ~ 2012.07 友訊科技 (D-Link)
-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資訊與通訊研究中心 (iCRC)次領域四:無線隨意與感測網路 MoE Program Aiming for the Top University and Elite Research Center Development Plan (ATU Plan) - Broadband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林亭佑 2009.01 ~ 2009.12 教育部
- 兩年期之延伸計畫:以鏈結層模型解法建立一個高效能無線網狀網路: 參數分析, 演算法設計, 及雛型系統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08.08 ~ 2010.07 國科會
-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資訊與通訊研究中心 (iCRC)次領域四:無線隨意與感測網路 MoE Program Aiming for the Top University and Elite Research Center Development Plan (ATU Plan) - Broadband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林亭佑 2008.01 ~ 2008.12 教育部
- 以鏈結層模型解法建立一個高效能無線網狀網路:參數分析,演算法設計及雛型系統實作 林亭佑 主持人 2007.08 ~ 2008.07 國科會
- 無線多跳階網狀網路上資源分配與繞徑最佳化設計 林亭佑 主持人 2007.04 ~ 2007.10 國科會